第(3/3)页 冯匡此刻却在权衡利弊,眸光一亮,道:“君上,时机千载难逢,而今襄城、帝丘兵力空虚,卫君恐怕已经震恐万分,正是我国派兵大举而入卫国之时,借口都是现成的,君上和卫国为姻亲之国,唇齿相依,如今卫国遭遇晋国暴侵,苏国派兵援卫,义不容辞!” 苏照道:“冯卿此言甚是。” 而就在君臣议论之时,苏照面色一动,道:“申屠卿的信笺到了。” 这时,殿外,大步行来一个身穿青袍、头戴斗笠的老者,正是谢沧。 苏照冲其道了一声幸苦,接过递来的信笺,展开阅览,道:“申屠卿也提议孤相机出兵,卫国如覆灭,新下三郡,将不复我有!” 既然,苏国军政高层达成了一致,那出兵之事也就成了板上钉钉。 “只是还需一个顺理成章的名义。”苏照将信笺递给冯匡、淳于朔二人,眺望着苏国棠梨宫方向,心头喃喃。 等冯匡、淳于朔看完申屠樊的信笺,苏照道:“以申屠卿之意,这次出兵,当集倾国之兵,孤欲再往北方增援五万大军,我苏国兵力可能支应得上?” 淳于朔拱手道:“君上,如是抽调各地,还能。” 苏照点了点头,感慨道:“北方三郡就有兵七八万,合兵五万,这就是十余万,再加上卫国之兵,二十余万大军,对付晋国方面近三十余万大军,倒也勉强足用了。” 古代军事战争,兵力到了二十万这个数量级,敌方兵力除非数倍于己,其实,细微差别,意义不大。 甚至,如果碰上无能将帅,兵力过多,调度无方,反而是一种负担。 纵观战史,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。 冯匡道:“君上,也不能忽视齐国公子桓的八万齐军,以及鲁国五万鲁军。” 苏照皱眉道:“这几家败军,还能济事?” 冯匡走到舆图之前,道:“公子桓此人隐忍蛰伏,不容小觑,臣观看数月以来的交战,齐军始终未见较大伤亡,而今又向卫国北方甘原、长乐二郡挺进,割据自保之意,昭然若揭。” 第(3/3)页